每个人的心中,都有一座桃花源。“忽逢桃花林,夹岸数百步,中无杂树,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。”1600多年前,东晋诗人陶渊明写下了这篇举世闻名桃花源记。笔下描绘的理想生活,成为了后代世人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审美特性与精神皈依。
而今,这份桃源情结,随着宜春·桃花源的出现,有了更为精到的表达。
桃花源 全球华人的终极人居理想
国学大师辜鸿铭在《中国人精神》中写道:“中国人的生活,本质是一种完全心灵式的生活。”
从神仙居所“蓬莱”,到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问世,文人雅士痴迷于追寻“桃花源”。无论是王维的“辋川别业”,还是白居易的“庐山草堂”,抑或是宋徽宗的“艮岳”。

千余年间,文人雅士诗情画意的栖居方式,在江南园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;并逐渐演变成白墙黛瓦,飞檐翘角,叠石成山,庭院深深的中式居住方式……给予人心灵之上的美好。
自然为序 起笔城市山水桃源
循着江南的文化源流而来,桃花源相逢宜春,这座由灵山秀水铸成筋骨的城市,充分发挥城市先天自然优势,集18载桃花源TOP系的原始基因,以一方纯正江南园林,将桃源梦境带到现实中。
天地围合 回归国人精神原乡依势而筑,循序自然法则。为还原《桃花源记》中曲折有致的意境,宜春桃花源设计师们亲自到现场勘察,感受场域气质,汲取苏州名园造园手法,让山水灵韵与江南名园精髓尽藏于一座桃花源。
飞檐戗角、马头墙、雕花漏窗、坡屋顶、廊下垂花、露台美人靠......一个个简洁精致的中式构件,细节勾勒出的中式建筑轮廓;坊巷街弄规划,重构着中式居住情怀,在山水林间,还原江南的风雅。
院藏山水间,墅隐桃花源。宜春桃花源,以理想生活诉求为指引,让藏在世代文人向往中的桃源国度与精神膏腴,在千百年后的时代语境下,一步步映照现实。